三柱式閘機與三叉匯流點
[三柱門型閘門(Triplex FT320)]是一組美觀靈便的電腦化人員管制閘門,旨在配合系統管理,安裝於管制區域出入門處,單向或兩向管制人流進出,可與辨識、監控設備、投幣機和人臉辨識系統等聯動。它適用於低安全等管制區,可與警衞或遠程監控結合。
FT320三叉人員管制閘門配有常啟/常閉模式,如果運轉機構設為常啟,則它將持續解開,只有當偵測到非法或強制闖入時,才會自動鎖住,提升閘門通行效能,


屬性 | 説明 |
---|---|
: 常啟/常閉模式 | 設定運作模式,維持閘門解開或關閉 : |
雙向通行 | 可獨立控制每個通道的模式(管控、禁止或開放) |
: 故障保險 | 斷電時自動下降,通電時可手拉復位 |
三叉交界區(或三連邊)是三個構造板塊邊界的交匯。根據邊界種類,可將三叉交界分為:海嶺(R)、洋底溝(T)或轉型構造帶(F),因此出現FTR、RRR等分類。但只有某些類型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保持穩定。
[GUNNBO ENTRANCE CONTROLS開發的三叉機]採用安全旋轉機制,具高流暢性,適用於各種場所,如辦公室、交通樞紐和娛樂設施等。
三叉門:跨海交通要塞與歷史名勝
前言
三叉門,一座橫跨中國珠海市拱北與澳門關閘之間的人行跨境通關口岸,是連接兩地的重要通道,亦是一處見證歷史變遷的名勝。
三叉門的由來
三叉門之名源於門樓上的石刻題字。根據記載,明弘治年間(1488-1505)在此設關收税,當時稱作”大門”。清康熙年間(1662-1722),為方便中澳人員往來,在此擴建城門,並於門楣上方題寫”三叉門”以示其扼守三岔河口的重要戰略地位。
三叉門的戰略要塞
三叉門扼守珠江出海口,是連接珠江三角洲與珠海香洲半島的咽喉要地。歷史上,三叉門曾是兵家必爭之地,歷經多次激烈的攻防戰。
歷史事件 | 時間 | 備註 |
---|---|---|
抗法戰爭三叉門炮台保衞戰 | 1884年 | 法國侵略軍進攻三叉門炮台,清軍英勇抵抗,最終擊退法軍 |
第二次中日戰爭三叉門戰鬥 | 1938年 | 日軍進犯三叉門地區,中國守軍浴血奮戰,後退守香洲半島 |
解放三叉門戰鬥 | 1949年 | 解放軍解放三叉門地區,結束澳門被葡萄牙殖民統治 |
三叉門的通關口岸
1962年,中國政府在三叉門建立海關,處理中澳兩地的人員往來和物資交流。2001年,三叉門口岸正式通關,成為中國大陸與澳門間第一個實現24小時通關的人境口岸。
目前,三叉門口岸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人行通關口岸,設有出入境旅客檢查通道、自助通關通道以及商旅便捷通關通道等設施,極大地方便了中澳兩地人員往來。
三叉門口岸通關時段:
通道類型 | 通關時段 |
---|---|
入境旅客通道 | 早上6點至凌晨1點 |
出境旅客通道 | 早上6點至晚上12點 |
商旅便捷通關通道 | 上午9點至晚上6點 |
自助通關通道 | 早上6點至凌晨1點 |
三叉門的歷史遺跡
除了是重要的通道,三叉門也是一處歷史遺跡。明清時期,三叉門地區設有税關、衙門等設施,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築有:
- 三叉門門樓:建於清嘉慶年間(1796-1820),是一座三間四柱灰沙石門樓,門額上有”三叉門”題字。
- 清代澳門海關公所:建於清嘉慶年間,是當時澳門海關的辦事機構,現為拱北區文化館。
- 三叉炮台:建於清同治年間(1862-1874),是當時抵禦外敵入侵的海防工事。
這些歷史遺跡為三叉門的歷史增添了厚重感,吸引了許多遊客前往參觀。
總結
三叉門,作為一座連接中國大陸與澳門的重要通關口岸,在歷史長河中扮演著重要的交通要道和軍事要塞角色。如今,三叉門依然是中澳兩地人員往來的主幹道,同時也是一處承載著豐富歷史文化記憶的名勝古蹟。
延伸閲讀…
不銹鋼三趟門底三叉設計浴屏BR-009C=BR09
三叉通關閘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