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生了什麼事?
如果你在新加坡,你可能聽說過或讀過一些關於最近涉及新加坡最大的媒體公司 SPH Media Trust (SPT) 的醜聞,將其發行量誇大了 -000 百分。 但如果你不是媒體行業的內部人士,你可能想知道這有什麼大不了的,為什麼這甚至可以算作醜聞。
但是SPT,它擁有新加坡大部分主要報紙,包括海峽時報 , 新報社, 聯合早報 和Berita Harian,被視為新加坡主流新聞和新聞業的旗手。 除了公司瀆職的影響外,SPH 對此事的報導和披露也讓人質疑其新聞誠信。
鑑於其與政府的融洽關係(政府用納稅人的錢為 SPT 提供資金以達到 SG$736 百萬美元),你可以理解為什麼該公司迄今為止對此事的不那麼直接的報告引起了極大的憤怒。
作為 Bertha Henson,一位在 SPH Media 工作的媒體評論家和資深記者 年,在一篇尖銳的評論文章中寫道,醜聞“ ……打擊了新聞業的核心以及[SPT] 的商業慣例。 它展示了它是否有勇氣把聚光燈照在自己身上,即使它每天都把別人放在顯微鏡下。”
它是什麼時候以及如何下降的?
必須感謝我們的獨立媒體夥伴 Wake Up Singapore 發布新聞。 1 月 8 日,他們發表了一篇文章,標題為“3 名高級管理人員因涉嫌發行量數據存在差異而離開 SPH Media Trust”,
援引未具名消息來源,WUS表示高管離職決定於12月左右 , 2022, 之後在內部審計中發現了差異。
隔天(1月9日),海峽時報 發表了一篇文章,“SPH Media 高級員工接受任務或在審查後發現流通數據存在問題”,基本上證實了 WUS’ 的報告。
ST 報告引用了一位未具名的 (!) SPT 發言人的話注意到差異大約為 85,000 和 95, SPT 所有標題的每日平均副本,代表 000 到 12 佔其每日平均發行量的百分比。
它還指出,他們的出版物的一些副本“ 被印刷,計算循環再銷毀; 以及跨多個實例重複計算訂閱”。
然而,文章沒有提到任何離開的高管的名字公司或被“taken to task”,也沒有解釋“taken to task”的確切含義。
為什麼發行量很重要?
廣告商向媒體支付費用以達到某些受眾,所以合乎邏輯的暗示是 SPT 高管誇大了發行量,以便他們可以使用偽造的數據向廣告商收取更多費用。
但是,ST 於Jan 2017 發表了另一篇文章,根據 SPT 首席執行官 Teo Lay Lim 對廣告商的聲明,該公司的廣告費率是基於獨立的第三方讀者數據,而不是發行量。
“我們的媒體費率和廣告套餐基於單個標題的覆蓋面和讀者群,以及我們的 SPH Media 解決方案作為一個整體,”她寫道。
該報導還引用了SPH集團總編輯黃維剛發給員工的一封電子郵件,稱披露誇大的數字“……令人痛苦,但有必要對曾經未知,但現在已知的東西。 別無選擇——我們不可能繼續報告現在會受到質疑的數字。”
引用表明 SPT 自己披露了差異是為了透明度。 但披露的時間是在 WUS 發表他們的文章後的第二天,這讓人質疑 SPT 什麼時候(如果有的話)否則讓公眾和廣告商知道。
廣告商和政治家不高興
SPT 聲明發行量數字與廣告費無關,這顯然無法安撫廣告商。
新加坡廣告與營銷協會 (AAMS) 主席吳淑芬昨日發表聲明稱,該行業“對此類事件的發生感到失望”發生了。 一個大型報業集團需要絕對的透明度,不僅是幾代新加坡人,還有許多本地和跨國企業都與之一起成長。”
淑芬也以書面形式回應了差異不影響廣告費率的說法,“發行量不是促進廣告銷售的基礎不能為偽造發行量的行為開脫。”
這也引發了一個問題,即為什麼公司高管會冒著如此大的風險來誇大發行量如果不是提高廣告費率,SPT 的內部報告未能解決的另一個問題。
營銷專家告訴
Channel News Asia 醜聞可能會削弱讀者和商業夥伴對 SPT 的信任,而一些律師表示,廣告商可以起訴偽造發行量數字的平台。
反對黨也公開談論醜聞。 新加坡進步黨(PSP)呼籲對此事進行獨立調查。
“有關 SPH Media 虛假訂閱的消息令人不安。 這尤其嚴重,因為多達 $95M 納稅人的錢將用於資助它在接下來的五年裡,”該帖子寫道。
人民之聲 (PV) 黨也呼籲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 SMT 的行為。 在 Telegram 帖子中,PV 的領導人 Lim Tean 表示,商業事務部 (CAD) 和新加坡警察部隊 (SPF) 需要將醜聞作為刑事案件進行調查。
“印刷幾份計入發行量然後銷毀,設立專項基金回購你們自己的報紙,讓你們看起來發行量比原來多——這些不是欺詐行為? 那麼,當承認有犯罪活動時,CAD 和 SPF 還在等什麼呢? 這類似於吸毒者承認吸毒但 CNB 不逮捕此人。 還是 CAD 和 SPF 認為他們的主要作用是騷擾和逮捕反對派政治家?”
雖然 SPT 的法律和商業影響可能是可怕的,但它如果公司繼續優先保護自己的利益而不是對公眾和自己的記者直言不諱,那麼這一丑聞也完全有可能最終變得微不足道。 它可能落在新加坡鬥志旺盛的獨立媒體機構的肩上,再次引領潮流。
相關報導:
互聯網有時是一個真正美妙的地方。 閱讀更多。
10157227525317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