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咼氏家譜】咼氏族譜 |

咼(咼)音Guō(個別詞典注音Gē,廣東話發音wa,少數地方發音wo)  《姓氏考略》雲:音“戈”,”和”。《淮南子》有咼氏璧,即卞和之”和”。或雲:女媧氏後,去女咼姓,明代公安多咼姓。  《中國姓氏大全》(北京出版社,1987年7月第1版)中“咼”姓條目註釋:咼Gē,罕見姓(又音Guō)。南唐有咼拯,宋代有咼輔,明代有咼文光。《姓氏考略》雲:音“戈”,”和”。《淮南子》有咼氏璧,即卞和之”和”。或雲:女媧氏後,去女咼姓,明代公安多咼姓。咼,《辭海》、《現漢》注音Guō,簡化“咼”;《編千家姓》注音為”Gē”,本字簡化,此《編千家姓》。

來歷起源  關於咼(咼)姓起源,歷代姓氏著述語焉不詳。據本人掌握資料分析考證,有以下三種可能:  (一)女媧氏後裔,去女姓氏。媧氏應遠古母系氏族時期赫的部落,後來分化演變大大小小許多支部落,成為華夏各民族濫觴,包括父系氏族時代北方黃帝部落、蚩尤部落以及南方炎帝部落(後世稱“中華人文三始祖”),是故後世有女媧摶土造人傳説,即各族尊女媧華夏創世祖,與伏羲、神農並稱“三皇”,女媧因此有“媧皇”名。氏族發展和分化過程中,有一支氏族部落保留了“媧”氏名號,直到後來去“媧”字女旁“咼”姓。這現在姜姓、姬姓、嬴姓以及咼姓罕見“軒轅”姓氏形成。姜姓、姬姓以及嬴姓帶有女旁,留下了母系氏族社會痕跡,而“軒轅”是軒轅黃帝名號部落名一支父系氏族,直到發展成為姓氏。  (二)咼國後裔。漢代左右西域地區有國,名咼國,現在萵苣原名為“千金菜”,即是漢朝花了大量白銀咼國買來種子,中原地區種植。宋代陶觳其《綠》雲:“咼國使者來漢,隋人求得菜種,酬甚,故因名千金菜。”千金菜即現在萵苣,於當時引進這品種時不惜千金代價,美名。晉代葛洪《肘後方》稱它萵苣菜,可見魏、晉時,人們正式它列入菜譜。由此可知,萵苣是晉代以前咼國傳入中原。雖然咼國具體建國何地,存亡時間現在待考證,但咼國存在咼姓起源提供了一個線索。  (三)和氏璧發現者。戰國“和氏璧”《淮南子》中作“咼氏璧”,説“咼”作為姓氏戰國形成。不過,有姓氏書籍“咼”注音he(二聲,“和”),作為另外一個姓氏列出,顯然是受了“和氏璧”影響。  不過,上述三種“咼”姓起源並存在衝突,可能殊途歸,即咼國可能女媧氏部落發展而來,而和氏璧發現者咼國人或者是咼國後裔。考證,商代初年,中國大地上有國三千餘,周初一千餘,到春秋只有一百多個國家了,到戰國只剩下屈指可數戰國七雄了。因此咼國可能是先秦時期一個小國。不過,於歷史,民間傳説詭異,咼姓起源仍有待進一步考證。

  (四)犯事改姓説。説先祖犯事,避禍改姓。原姓一説“”,因犯殺頭之罪,但皇帝有意赦免死罪,於是去“”頭而為“咼”姓。此説有文字記載,待考。不過犯事改姓於其他姓並見,河南登封姓人先祖本姓敬,1400多年前,後晉一個”敬”姓大臣衝了皇帝名諱,為避免滿門抄斬,保留”敬”姓血脈,”敬”姓宗族忍辱減”文”留”苟”,改姓”苟”。千餘年後今天,登封市唐莊鄉”苟”姓村民集體到公安局上訪,要求恢復”敬”姓。  另一説“鍋”。咼俊:我聽我父親説過,我們咼姓原來是有金字傍,只是在朝廷做官祖先皇帝寶物弄壞了,皇帝他胳膊砍了一支,後來鍋去金改咼了。有一個傳説:有一天先祖得了一塊風小寶地,要100日內準動那塊地。但是99天時祖先動了那塊地,後來那地上竹子一個個破了,裏面掉下了許多小人,只差一點騎上了馬。人死了,聽説那些竹人竹馬便是輔助祖先文臣武將。所以後來先祖只能平平淡淡過一生了。和氏壁故鄉我們縣城太平鄉,我們縣城郊區有個大竹園村,裏面住是姓咼,上面咼氏起源上竹子傳説上竹園可能哪個大竹園村。太平鄉離我們縣城 有10裏左右。(咼俊本家提供太平鄉所在,沒提供聯繫方式,進一步考證)。

  南唐有咼拯(任官於歙州),宋代有咼輔,明代有咼文光。目前咼姓分佈包括台灣、香港內全國 各省市。其中幾個主要聚居地為湖南湖北洞庭湖流域、湖南邵陽、湖北南漳、四川遂寧及江蘇南京地。

洞庭湖流域譜系  目前咼姓聚集集中地區洞庭湖流域,分佈湖北公安、石首、監利以及湖南華容、安鄉、臨澧地。元代動亂時期,始祖榮頒公外地遷移定居下來。榮頒公後人幾百年繁衍生息,到明代時公安地頗為。當時中國文壇性代表“公安三袁”咼氏家族寫過家繩,現見於三袁文集。目前有兩三萬咼姓人居住洞庭湖流域。洞庭湖流域咼姓宋太祖時大理寺評事咼正德後,其七代長孫門貴公任淮海兵備道後定居公安,次子榮頒公世居華容。  洞庭湖流域咼姓排行用字:祖派:聞仁世,克壽孫榮成,思必仲海經,應養一鳴南;宗派:家人同履泰,鼎壯晉升中,臨豫師謙益,復觀有豐;續派:乾元恆濟澤,坤利萃咸亨,積善徴餘慶,含章另可貞;(此資料咼飛人提供完善)  

湖南邵陽譜系  “咼”字,邵陽人習慣讀為“wo”。邵陽咼氏者,椐1997年統計3144人,估計現時逾4000人,高橋(屬邵陽市大祥區板橋鄉)咼氏中心,大祥區板橋鄉邵水、板橋、煙塘三村交界處高有咼氏宗祠一座。其他散居邵陽市內大祥區、雙清區、北塔區、邵東、新邵、隆回、武崗、邵陽、城步縣市。邵陽咼姓中外遷至全國各地有,目前已知有四川、陝西、甘肅、雲南、廣西地。 邵陽咼氏祖籍楚北公安,後遷居吳西洪都,即現在江西南昌一帶,遷居時間應屬元代。

下到上,與“”:峯。高空。高踞。高原。聳。高山流水(喻知己、知音或樂曲)。高屋建瓴(形容居高臨下形勢)。瞻遠矚。

敬辭,稱別人事物:見。。高論。高壽。高堂。高徒。

,道德水平:崇高。。高風亮節。高尚。高雅。。

源一,姜姓 ,出自西周時期齊文公呂赤子公子。姜姓,原是炎帝後裔,高氏是炎帝後裔,高氏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炎帝神農氏生於姜水,姜為姓。炎帝17世孫伯夷輔佐大禹治水,受封呂侯,子孫因此呂為氏。呂侯伯夷第37代孫姜尚,即姜太公,又名呂尚、呂望,輔佐周文王、武王滅商立周,受封於齊國。齊國傳太公8世孫文公姜赤,文公次子受封於高邑,稱公子。周朝貴族禮儀,其孫傒取祖名氏,傒 。傒齊國上卿時,迎立公子白為君,齊桓公。傒成渤海高氏始祖。傒7世孫高止齊國遭到公孫灶、公孫躉排擠,出齊奔燕。高止9世孫高量宋國司徒,高量10世孫高洪東漢渤海郡守。高洪一支後裔隱、高瞻叔侄創立了漁陽高氏、遼東高氏, 另一支後裔高悝創立了廣陵高氏。渤海高氏後人高伯祥創立了京兆高氏。姜姓高氏族人大多尊奉傒得姓始祖,有尊奉高渠彌(姜渠彌)、高克得姓始祖者。

源二,姜姓 ,出自春秋時期齊惠公之子公子祁,屬於先祖名字氏。王父字氏。齊惠公元是齊桓公小白姬妾衞姬生兒子,10年齊國國君。齊惠公兒子叫公子祁,字子,其後代姓,山東高氏。

源三,鮮卑族:北魏孝文拓拔·宏(元宏)於太和十七~二十年(熙元493~496年)大力實行政治改革,推行文化上漢化政策,這個過程中,改北方胡人多音節複姓漢字姓,鮮卑族拓拔部寔婁氏部落改為高氏,後融合於漢族,是河南高氏之一 ,江蘇省徐州市豐縣城西有樓村和雙樓村,猜測鮮卑族樓氏一脈,並樓村存有高氏祠堂。

南北朝時期東魏政權末期,鮮卑族人元景安邙山之役中力戰,東魏大丞相高歡賜爵西華縣都鄉男,其子高洋於東魏孝靜帝元善見武定八年(公元550年)廢黜東魏孝靜帝,建立北齊政權後,於同年即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元年(公元550年)賜他貴族姓氏高氏。另外,鮮卑族人元文遙北齊時期後得到國王高洋、高演重用,迎立國王繼位,北齊天統二年(公元566年)後主高緯下詔賜他姓。他們後代姓氏,河南高氏之一。

十六國時,後燕國王鮮卑族人慕容雲改稱高陽氏後裔,改姓,稱雲,其後裔這個歷史背景下,多有改複姓慕容氏單姓氏者,後文化上漢化,是河北高氏主流。其後裔有改複姓姓,稱高氏。南北朝時,後有卑族元氏和徐氏改姓高氏。北齊文宣帝姓高名祥,當時有元景安、元文遙本鮮卑族,改漢字姓元,於北齊,高洋賜他們“”姓;北齊時重臣高隆,本姓徐,其父歡交,改為高氏。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其姓氏北齊政權國姓,於是北齊皇帝賜他姓高氏以示恩寵舉,徐子遠從此改姓高氏,其後代後來今河南杞縣一帶發展起來,成為當地望族,是河南高氏之一。唐朝宦官高力士,是馮盎的孫,本姓馮,後高延福收養,所以改高氏。“”字開頭兩個字複姓,後有改單姓“”氏。譬如:高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高氏建立北齊政權後,高姓北齊國姓,於是北齊皇帝賜他姓高姓以示恩寵舉。

源四,滿族,屬於漢化改姓氏。清朝光緒年間到民國初年,滿族姓氏出現了大量改用漢姓變化,有以滿姓字頭音譯為漢姓,高佳氏改為高氏。(滿族姓氏中x氏原本是漢族,漢族虜包衣願為奴入旗後,賜予滿族姓氏,其形式自己本來姓氏後面添加一個字。)

滿族多囉氏,稱刁落氏、啁嚕嚕氏,滿語Dolo Hala,漢義“內”,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東海(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後多冠漢姓高氏、趙氏。

江蘇武進晉陵高氏支譜二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溍增補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滿族高佳氏,滿語Gaogiya Hala,祖先原漢族,東漢末期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融入鮮卑,後演化遼東女真,世居蓋州(今遼寧蓋州)、遼陽(今遼寧遼陽)、吉林烏喇(今吉林永吉)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高氏。

滿族高爾吉氏,稱格爾齊氏,滿語Gerci Hala,世居尼馬察(今黑龍江穆稜興凱湖彼岸俄羅斯烏蘇里斯克一帶),後多冠漢姓高氏。

滿族薩克達氏,巴雅拉氏,後地氏,滿語Sakda Hala,漢義“、蒼老”,世居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流域地,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字姓多高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羅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氏。

滿族郭囉囉氏,稱郭爾羅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滿語Gorolo Hala,地氏,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高氏、郭氏、國氏。

滿族郭爾佳氏,稱郭羅佳氏、固爾佳氏,滿語Gorgiya Hala,世居安巴德普特布佔台(今遼寧鐵嶺三岔子南部)、長白山區、嫩河(今黑龍江訥河)地。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清朝中葉後多冠漢姓高氏、郭氏、顧氏。

源五,羽真氏,出自漢、唐時期遼、朝鮮半島句驪國,屬於國名氏。羽氏族部落原中國東北渾江流域一個古老部族,是燕國扶余氏族一個分支,本姓扶余氏,西漢時屬玄菟郡管轄。西漢元帝劉奭建昭二年(公元前37年),漢王朝積弱沒落,其羽氏族部落首領朱蒙(鄒牟)乘機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稱王,建立了句驪國,朱蒙自稱是高陽氏苗裔,所以改為單姓高氏。高氏一族句驪國統治維持了六百多年時間,這一歷史時期,有漢史稱其“夫餘族”。西漢平帝劉衎元始三年(句麗瑠璃王類利二十三年,公元3年),句麗瑠璃王遷都城國內城(今吉林集安)。西秦建弘八年(句麗長壽王巨鏈十四年,公元427年),句麗長壽王都城遷至王險城(今朝鮮平壤)。於句驪國王世為高氏,所以古代遼東半島、朝鮮半島句驪國存在期間,高氏家族有着政治地位。北周時期,封王鉅野縣侯將軍高琳,其祖先句驪人,其五世祖高宗時期歸附北魏王朝,世代相傳。高麗羽真氏,後有改高氏。到了唐高宗李治總章元年(句麗寶臧王高寶藏二十六年,公元668年),句驪國唐朝軍大總管徐世勣(李勣)和安東護薛仁貴聯軍滅,唐軍生擒句麗王及其權相,屠數萬,收户口六十九萬户,後唐王朝王險城設立安東都護府。其後,有相當多一部分氏族人遷居中原內地,世代稱高氏相傳。

源六,冒姓,出自唐朝中葉宦官高力士(本名馮元一),屬於冒姓氏。於高力士是個太監,無子嗣,因此收養了一大批巴結他官宦貴族子養子,私賜其姓氏高氏,世代相傳。

源七,官位:出自漢朝時期官吏廟令,屬於官職稱謂氏。廟令後裔子孫中,到三國時期天下大亂之際,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稱高令氏,後省文簡化單姓高氏、廟氏,世代相傳。

出自晉朝時期官吏高力督,屬於官職稱謂氏。力督後裔子孫中,有先祖官職稱謂姓氏者,稱高力氏,後省文簡化單姓高氏、力氏、督氏,世代相傳。

源八,漢朝匈奴句(音勾)王宜冠侯不識後裔;金時女真人紇石烈氏、納蘭氏改高姓;清朝滿洲八旗高佳氏、赫舍里氏、佟佳氏、郭洛羅氏氏族很多命姓。回族中有西域穆斯林入關後改姓,如元代學者西亞人高亨及子高克恭,其先世為西域回回,隨蒙古征服者入關,落籍山西,姓。這些外族漢族混居,同化為北方高姓。南方,有其他少數民族,如白族、哈尼族、京族、黎族、苗族、仡佬族、錫伯族、回 族、東鄉族、裕固族、門巴族少數民族中高姓。這些民族高姓,或是其先祖漢文化漢化而來,或是少數民族譯音確定,或是接受官方賜姓而得。再有一種或需依附大族權貴政治原因而改。比如:魏時鮮卑族有樓氏改高氏,高麗羽真氏改高氏,南北朝鮮卑族元氏、徐氏改高氏。北齊皇帝高洋,當時卑族元景安、元文遙功臣,賜予了“”姓。再就是“”字開頭的複姓如車氏、高堂氏、高陽氏、高陵氏,改為單姓“”,是歷史使然。此外,有民間外姓子女嗣而改高,普遍。

姜姓 ,出自西周時期齊文公呂赤子公子。姜姓,原是炎帝後裔,高氏是炎帝後裔,高氏血緣初祖是炎帝,得姓始祖為高一。

春秋戰國時期,高氏主要活動華北地區,其中一支戰國後期,楚 國滅越後,吳 地,進入楚國,到達海 南。秦漢時期高姓足跡遍佈於華北、陝甘寧以及中原地區。東漢 末期是高姓鼎盛時期,山東地區形成了歷史上渤海高姓。西晉時,高姓主要向北和東北遷移。南北朝時,高姓北齊滅亡而移民陝南和西蜀。四世紀末和五世紀初以及五世紀末,中原人民為躲避戰亂,大規模遷徙日本羣島,形成兩次日本史書稱“歸化人”赴日高潮。主要禍根是西晉後期五胡華,民族仇殺使陸漢族人不堪忍受,開始了四周大規模遷徙浪潮:主要是南遷江南,其次是東北逃朝鮮半島,南北兩路難民有多一部分後去了日本。當年阿知王(劉姓)來日本時,高姓有行者。隋唐時期,高姓主要活動地長江以北,但繼續四川和江浙地區遷移。五代宋元時期,高姓大批移民於江南各地,是江浙地區。明末清初高姓進入了台 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高姓有89萬人,佔中國人口1.15%,排第十五位。安徽高姓第一大省,佔中國高姓總人口15.6%,佔安徽總人口3.1%。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安徽、河北、陝西、河南、四川五省,這五省姓佔高姓總人口62%;其次分佈於山西、湖北、浙江,這三省高姓集中了20%。中國皖豫陝冀中心,東北、西北、東南呈放射形高姓分佈帶。

時期(公元1368-1644年),高姓有93萬人,佔中國人口1%,為明朝第十九位姓氏。宋、元、明600年中國人口增長率是20%,高姓人口基本沒有增長,於中國人口增長速度。600年中高姓人口純增加率4%,淨增加了4萬。山東高姓第一大省,佔總高姓人口18.8%。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江 蘇(12.5%)、浙江(12.2%),這三省高姓佔高姓總人口44%;其次分佈於山西、江西、甘肅、河北,這四省高姓集中了29%。宋、元、明期間,高姓分佈總格局變化,其人口主要北方東南和西北遷移,是江浙贛地區移民。中國形成了山東、江浙贛、陝晉三個高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高姓人口達1 452萬,中國第十五位姓氏,佔中國人口1.21%。從明朝近600年中高姓人口由93萬激增到1450餘萬,達15倍多。明朝人口接近9300萬,當代人口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高姓人口增加速度於中國人口增加速度,1 000年高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態勢。中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山東、安徽、江蘇三省,佔高姓總人口30%;其次分佈於湖北、河北、河南、四川、廣 東,這五省集中了31%。山東居住了高姓總人口14.6%,高姓第一大省,佔省總人口2.3%。中國形成了渤海灣、東部沿海地區比率高姓區域。近600年間,高姓人口流動程度和方向宋、元、明期間有了區別,是流動方向東部華中、華北回遷於由北向南和東遷移,同時,向西南和南方移民成為移動流。

高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地區山東、河北、江蘇、安徽、浙江北部、湖北東部、甘肅西部、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每平方公里高姓人口達到2.7人以上,山東中部地區6.4人。高姓分佈密度表明:密度(2.7萬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佔國土面積18.1%,高姓人口641萬;0.9-2.7萬人/平方公里地區佔國土面積42.2%,高姓人口719萬;0.9萬人/平方公里地區佔國土面積39.7%,高姓人口92萬。高姓分佈廣,但。高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表明:高姓華北、東北、西北地區是姓氏之一,佔當地人口比例達,1.2%以上,甘肅河西走廊、山東中部、陝晉北部、黑龍江東北,1.8%以上,有達到3.6%以上,這部分比例地區覆蓋面積佔了中國總面積29.2%;四川、重慶東部巫山,奉節、湖北大部及利川、湖 南北部、江西、浙江、福 建、台灣、廣東東部、青海東部、新疆西北,高姓頻率0.6%-1.2%,其覆蓋面積佔了中國總面積30.5%;其他廣大地區,高姓頻率0.6%,其覆蓋面積佔了中國總面積40.3%。

遼寧瀋陽奉天高佳氏家譜,(清)伊桑阿纂,清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上海崇明崇邑高氏家乘分卷,(清)高守卿重修,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冊。

江蘇淮安氏族譜五卷,(清)高士重修,鹹豐七年(公元185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江蘇揚州維揚裕民洲高氏重修族譜十二卷,(清)高元鈞九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江蘇揚州維揚高氏宗譜十卷,(民國)劉嵩泉纂輯,高連海主修,民國三十一年(公元1942年)世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江蘇泰州續修高氏遷泰支譜一卷,著者待考,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靖江高氏重修宗譜八卷,(清)高仙階重修,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雙印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江蘇如皋高氏宗譜十七卷,首一卷,(民國)高元升高維嶽修,民國十年(公元1921年)石印本二十冊。

江蘇鎮江丹徒高氏宗譜二卷,(清)高雪麟修,清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江蘇武進芳田高氏宗譜十六卷,(民國)高金福主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常州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武進毗陵戴墅高氏宗譜三十四卷,(清)瀛纂輯,清光緒六年(公元1880年)毗陵報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存三卷)。

江蘇武進高氏宗譜八卷,(清)高近遠、高文炳重修,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江蘇武進毗陵蕩氏宗譜十六卷,(清)高鳳岡編,清光緒九年(公元1883年)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武進毗陵高氏宗譜十六卷,(民國)高福潮、高懋榮等續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江蘇武進毗陵高氏宗譜十六卷,(民國)高永祖、繩租編輯,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毗陵守愚堂木刻活字印本。

丹陽雲陽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廉潔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存第二~五卷。

江蘇武進毗陵高氏宗譜十四卷,(清)高雲漢、高鴻達主稿,德昌、高鏞慶主修,清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79年)毗陵堂木刻活字印本,今存第八卷。

江蘇江陰高氏宗譜十二卷,(清)高煥章、高鳴盛纂,清光緒七年(公元1881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江蘇江陰暨陽高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高藩高惠文續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二部)、人民大學圖書館、吉林大學圖書館、西南師範大學圖書館、 江蘇吳縣高氏宗譜二卷,著者待考,手抄本,今存第一卷。

江蘇吳縣相城氏族譜分卷,(清)高曾懋增輯,清同治餘慶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冊。

江蘇吳縣吳郡楓江派高氏家譜十二卷,(清)高治源纂修,清光緒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杭州增輯高氏杭州泥孩兒巷派家讀分卷,著者待考,附錄民國年間補筆寫本二冊。

浙江富陽富春靈泉高氏宗譜十二卷,著者待考,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蕭山越州蕭山高氏家繒十卷,(民國)高德良修,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二部)。

浙江嘉興竹林廟稽古堂高氏譜分卷,(民國)高楨輯、高煥文錄,稿本一冊。

浙江紹興山陰前海高氏仲如公派房譜稿分卷,(清)高圻重修,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履素堂活字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浙江嵊縣剡南高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民國)高寶修,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華天泉高氏宗譜,(清)徐福纂修,清光緒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金華天泉高氏宗譜,(清)徐福纂修,清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存第六卷,另一部今存第二卷。

浙江金華天泉高氏宗譜六卷,(民國)高邦俊纂修,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另一部今存第三卷、第六卷。

浙江常山平西□氏族譜分卷,(清)魯封高水泰重修,清光緒二十年(公元1894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仙居樂安高氏宗譜,(民國)金秀庭纂,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存第一卷、第四卷。

浙江遂昌平昌高氏宗譜四卷,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

安徽績溪梁安高氏宗譜十二卷,(清)高富浩纂修兼校正,清光緒三年(公元1878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安徽績溪霞間高垂裕堂支譜四卷,(民國)高秉松纂修,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石印本四冊。

安徽桐城高氏宗譜十卷,(清)高卜芳修,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年)慶壽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福建安溪安平氏族譜,著者待考,清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手抄本六冊。

福建安溪安平高氏六卷,著者待考,(清)莊鼎光序,高有階重抄,清乾隆三十上年(公元1768年)手抄本六冊。

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四房高積祥派族譜,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烶修。

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下派四房高積祥公派下族譜系統圖,著者待考,清嘉慶二十四年(公元1819年)木刻活字印本,民國烻抄本二冊。

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下派六房高積成派下族譜,(民國)烻編,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手抄本四冊。

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六房高積成公派下系統圖,(民國)烻編,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八房高積和公派下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手抄本二冊。

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下派八房高積和公派下族譜系統圖,著者待考,民國三十六(公元1947年)手抄本一冊。

福建安溪安平高氏上派五房佛信公派族譜,著者待考,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重修,1951年手抄本。

福建安溪景美安平高氏上派三房族譜,著者待考,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修,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抄本。

福建安溪安平高氏親派族譜,著者待考,民國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手抄本一冊。

延伸閱讀…

咼姓

咼姓

山東淄博淄川孝義氏族譜分卷,(清)總緒修,清光緒十五年(公元1889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

山東淄博淄川氏族譜分卷,(清)堮纂,清光緒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東濰坊北海氏族譜分卷,(清)高守訓撰 清嘉慶二十年(公元1815年)木刻活字 印本四冊。

山東臨朐德化坊高氏譜分卷,(民國)高鴻飛撰修,民國十四年(公元1925年)石印本四冊。

山東棲霞高氏譜書分卷,(民國)高春田纂,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抄本九冊。

山東蓬萊縣高氏宗親譜冊一卷,(民國)高思泰纂,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鉛印本。

山東沂水氏族譜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山東臨沭高氏家乘十卷,著者待考,山東省臨沭縣臨沭鎮東北村。河南鄢陵氏族譜分卷,(民國)高家寶纂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鉛印本。

湖南溈益高氏重修族譜十四卷,(清)高光崇、高耀宇纂修,清道光三年(公元182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鄉溈寧高氏族譜十六卷,首二卷,(清)高耀董、名長纂修,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寧鄉高氏五修族譜二十一卷,首二卷,(氏國)高青珊、高芸陔修,高卓吾、高雨村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湘鄉高氏五修族譜二十六卷,首一卷,(民國)高彥駐、高尚志總纂,民國十二年(公元1923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十冊。

湖南江華高氏族譜分卷,著者待考,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手抄本三冊。

湖南益陽資陽高氏六修族譜三十三卷,首六卷、末七卷,(民國)高耀黃、高祖植等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東番禺重修高氏世譜十卷,(清)高長年重修,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廣西岑溪氏族譜一卷,(民國)崑崙編,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鉛印本。

四川儀隴高氏家譜一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

雲南鶴慶高氏族譜分卷,著者待考,稿本一冊。

陝西高氏族譜,附高母宋太夫人秩壽言不分卷,(民國)高洪重修,民國九年(公元1920年)文蔚合鉛印本二冊。(二部)

甘肅莊浪高氏三代宗親世系家譜四卷,(民國)高榮錦纂修,民國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手抄本。

高氏家譜,(清)高世泰纂修,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高氏宗譜,(現代)高映昭、高海成纂修,1963年手抄本一冊。

田高氏宗譜十四卷,(清)高茂元纂修,清光緒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梁安高氏宗譜十二卷,(清)高富浩纂修,清光緒三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冊。

高氏家錄,(清)高樹然纂修,清道光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中山高氏家譜,(清)高騰纂修,清光緒元年木刻活字印本三冊。

北海氏族譜分卷,(清)高守訓纂修 嘉慶二十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東星高氏世恩錄,()拱輯,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丹徒高氏宗譜二卷,(清)高玉麟纂,清道光十四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

丹徒高氏宗譜四卷,(清)高壽昌纂,清光緒二十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丹徒高氏宗譜四卷,(民國)高觀昌纂,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冊。

丹陽雲陽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廉潔堂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存第二~五卷。

延伸閱讀…

咼氏族譜

鄒氏族譜

平湖渤海高氏宗譜一卷,(民國)高兆瀛纂,民國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手抄本一冊。

西安府西高氏宗譜,著者待考,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二卷。

江陰、無錫高氏續修宗譜二十四卷,(清)高裕芳纂,清光緒三十年裕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冊。

江陰暨陽高氏宗譜十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高藩纂,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思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江陰澄江高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民國)高學誠主修,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

武進高氏大統宗譜五十五卷,首二卷,(民國)高鼎業纂,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思仁堂鉛印本六十冊。

荊溪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裕堂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存第三~四卷、第七卷。

宣城候潭高氏族譜十卷,(清)泳纂,清康熙三年木刻活字印本,今存第一~六卷、第九~十卷。

宣城候潭高氏族譜十七卷,(清)高紹桂纂,清乾隆二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冊,今存第三~十七卷。

浦陽高氏宗譜,(民國)高美楷纂,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木刻活字印本兩冊,今存第一卷、第四卷。

漢壽高氏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八年(公元1919年)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存第一卷、第三卷、第五卷、第九卷。

漢壽羅坪分高氏八修族譜十二卷,首二卷,高曉嵐主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全鏡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冊,今存第一~七卷、第九~十卷、第十二卷、卷首。

寧鄉溈寧高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四卷。 寧鄉溈寧高氏五修族譜,著者待考,民國年間木刻活字印本六冊,今存第四卷、第九卷、第二十三卷、第二十七卷、第二十九~三十卷。

蕭山東瓜瀝高氏家譜十卷,(民國)高德良纂,民國四年(公元1915年)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冊。

歸安雙溪高氏家乘分卷,附慕陶吟稿二卷,(現代)高鷹基纂,1958年手抄本四冊。

羅江高氏族譜分卷,(清)高翼堂纂,清光緒九年紅嚴祠木刻活字印本一冊。

河南南陽高氏族譜分卷,(民國)新野高氏纂修。現卷本失蹤,只有族人口頭流傳十氏家譜。

樂清盤古高氏六公房譜弁言一卷,世系表八卷,雜表一卷,志一卷,傳二卷,圖像一卷,附刊二卷,(民國)高誼纂,民國二十四年温州墨林朱墨套印本十冊。

高氏宗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一冊,今存第十二卷。

氏族譜,著者待考,清朝年間木刻活字印本三冊,今存第七~八卷。

湖南漢壽高氏族譜六卷,首一卷,(民國)文主修,民國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

氏族譜十八卷,首一卷、末捲上、下冊,(民國)高才植主修,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渤海氏族譜一卷,(清)高興明修,宣統三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南新化高氏六修族譜八卷,首卷上、下冊,(民國)高柏古主修,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

湖北公安氏族譜七卷,首一卷,(民國)訓源主修,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

廣陵堂:望立堂,稱江都堂、江陽堂、揚州堂。

遼東堂:望立堂,稱扶余堂、襄平堂、遼陽堂、凌東堂。

渤海堂:望立堂。唐朝時、崇文封為渤海郡王;北齊高歡封為渤海王,其後裔子孫遂以為堂號。

餘堂:孔子弟子柴,擔任費城宰(縣長)。孔子評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而後知有餘”。《詞海》:愚,。是,高氏後代以“餘”作為高氏堂號。

湖北公安,江西吉水高氏一支字輩:“世傅,家遵孝友,輝賢崇德業,華國著鴻章……”。

元是古時期人,是所知歷史上第一個以“”氏人。西周時有奔戎,春秋初年有渠彌。他們是一批姓“”人。

離,燕人,擅長擊築,燕太子丹派荊軻謀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擊築,荊軻和歌。後因在築內暗藏鉛塊撲擊秦始皇,殺。

高賜,漢司隸校尉

躬,漢蜀郡太守

高順,呂布帳下中郎。史載高順人有,飲酒,所統率部隊鋭,號稱“陷陣營”。

高覽,河北四庭柱之一,將軍 東萊侯

幹,東漢並州牧,袁紹外甥。

,劉璋麾下名

高翔,蜀漢領 隨劉備攻打漢中,後隨蜀漢丞相諸葛亮參加北伐曹魏戰爭,並於公元231年(建興九年)北伐中大破司馬懿。官雜號將軍,封玄鄉侯。

,曹魏大臣,任廷尉二十三年後,升任。七十二歲時出任司空,隨後仕途高升,平陵變時支持司馬懿,曹爽大營,假節行大將軍事。數年後榮升太尉,進爵安國侯。

高堂隆,曹魏光祿勳 侍中 太史令 關內侯

高澄 高歡長子,繼高歡掌魏朝政。改革官員選舉制度,整頓吏治。平侯景叛亂,吞併兩淮,收復潁川

高洋執掌東魏政權多年高歡子,代東魏建北齊。北齊共歷六帝,執政二十八年。

高長恭,北齊,北魏權臣北齊奠基人白手起家英雄風流大丞相高歡之孫。是北齊世宗文襄帝高澄第四子,封為蘭陵王。中國古代四大俊男之一。

熲,隋宰相,齊國公尚書左僕射,開隋九元帥

高孝基,隋吏部侍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