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表示,要讓學生過上健康快樂的校園生活,關鍵之一是加強與學校的聯繫。 學校可以策劃不同的活動,促進師生互動,幫助學生與同齡人建立友誼。 學校和家長也應該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為他們提供情感教育。
以下是教育局教育心理學家陳惠民9月29網絡專欄,《在《人語》發表局局文章:
建立聯繫感,增強韌性
如何讓學生擁有健康的校園生活?其中一個關鍵因素是讓學生對學校有一種聯繫感,這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聯繫感是指學生的感覺與他們所屬的群體有聯繫,感覺他們被群體中的成年人和同齡人關心和接受。研究表明,如果學生在學校有良好的聯繫感,他們參與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在危害他們健康的高風險活動中,例如吸煙、吸毒和暴力;他們的情緒問題或自殺念頭較少;上學率和保留率 r 進一步教育和更好的學習成績的機會。
規劃學習內容以鼓勵持續的積極互動
發展學生聯繫 我們覺得學校可以加強不同利益相關者(包括學生、家長和社區成員)的參與,同時營造重視溝通、信任和關懷的學校文化。 僅通過一兩次關懷活動無法促進聯繫感。 師生之間的聯繫感是建立在每天師生真誠互動的基礎上的; 聽力技巧、溝通技巧、衝突管理、遊戲技巧、體育精神和同理心)和情緒調節(包括情緒理解、表達和處理)的知識和技能。 學校可將相關元素納入常規課程,並在日常教學中採用不同的教學策略(例如合作學習),幫助學生掌握和應用相關技能。 學校也可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組織不同類型的團隊(如興趣小組、制服隊、合唱隊、足球隊和義工組織)舉辦聯課活動,幫助學生與老師建立友誼,志趣相投的同齡人。
設計課堂活動,創造共同回憶
加強學生的聯繫感在學校,在課堂活動的設計上,學校要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每天都有機會互相交流和分享。 教師可以在課堂上展示全班同學的作品,並強調作品沒有好壞之分,每個人都需要互相尊重,讓他們明白自己是一個群體的一部分。 此外,學校還可以不定期舉辦慶祝活動,創造共同的回憶。 有人可能會問,除了生日還有什麼好慶祝的? 教師可以發揮創造力。 例如,他們可以在沒有人遲到或全班交作業時慶祝一周。 此外,讓學生感到自己被認可也很重要,這樣他們才能安全地表達自己並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對於社交能力較弱或有創傷經歷的學生來說,建立聯繫感可能很困難,學校和家長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幫助他們建立互信。
適當使用遊戲來建立心理彈性
學校是學習的地方和積極的情緒是學習的催化劑並提高其有效性。 教師不妨多以活動和遊戲的形式進行教學,從而創造師生之間的互動。 事實上,遊戲不僅可以帶來積極的情緒,增進參與者之間的關係,而且遊戲一般都有自己的規則,有贏有輸。 再加上老師的有效反饋,強調策略和努力的運用,這將是建立聯繫感和增強心理韌性的好時機,讓學生能夠合作、共同面對挑戰、經歷失敗、練習情緒調節和理解當努力和策略在過程中很重要時。
家校同心關愛孩子
情感教育很重要改善心理健康的一部分。 喜悅、憤怒、悲傷和喜悅是每個人都有的情緒。 它們沒有好壞之分,都具有重要的功能。 在您知道是否需要處理自己的情緒之前,您需要了解自己現在的感受。 與自殺行為更密切相關的情緒之一是抑鬱。 學校和家長應盡快教導學生識別相關標誌,以便他們盡快尋求幫助。 生活中經常會遇到不順心的事情。 感到不開心和失望是正常的。 這也是我們了解我們的期望並欣賞我們重視的人和事物的時候。 如果負面情緒持續存在,學生將更容易出現情緒波動、感到無助、出現失眠、食慾變化等身體症狀或其他長期負面想法,如感覺一文不值。 如果日常生活受到顯著影響,則可能是抑鬱症的徵兆。 如果不及早處理,會影響學習的專注力和積極性,導致成績下降,嚴重時會出現自殺念頭或行為。 我們鼓勵學校在一些充滿挑戰的時期,如長假後、小測驗前後、分發成績單等,組織活動加強學生的聯繫感,同時提醒學生注意自己的負面情緒,並使用適當的方法緩解情緒,在鼓勵幫助的同時,讓學生明白有時候有負面情緒是正常的。
建議學校和家長提高警惕,不時參考“校園.好精神”網站上的相關資源,例如:迎復課“資源包”、“關愛孩子、好精神”家長教育系列“如何幫助抑鬱症兒童”和“保護兒童心理健康預防青少年自殺”家長實況報導及早識別和關愛有心理健康需求的學生。
雖然我們的生活仍然受到疫情的影響,但要時刻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給予學生關心和支持,創造健康快樂校園為他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