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接獲醫管局九龍西聯網的通知,稱由八月至268 本月共記錄了 15 例人類類鼻疽病例。 該中心呼籲公眾提高警惕,保持個人和環境衛生,以防止感染。
防護中心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5病例有問題的患者沒有去過同一個地方,他們中的大多數人患有慢性病和免疫系統較弱。 由於患者均居住在深水埗區,中心已對該區的環境進行調查和採集。 所有樣本均呈類鼻疽陰性。
根據醫院管理局的資料,香港有記錄 29今年到目前為止,類鼻疽,涉及15男性和8名女性,年齡從15 至 93 歲,20 居住在深水埗區,其餘病例分佈於觀塘區、黃大仙區、西貢區、葵青區、東區及油尖汪區。 一名患者已出院,四名仍在住院,另有六人去世,其中五人為慢性病。
保護中心表示,類鼻疽流行於東南亞和澳大利亞北部,是一種由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引起的疾病。 在香港,每年都有人類類鼻疽病例記錄,總數為 50 例,介於 2017 和 20221012205012892 之間 年病例,目前沒有預防類鼻疽的疫苗。
該中心繼續指出,Burkholderia mallei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尤其是潮濕的粘土中。 颱風或大雨過後,土壤和泥水中的馬氏伯克霍爾德氏菌有機會暴露在地面上,並隨大風或大雨傳播。 人類可通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吸入受污染的灰塵或水滴以及飲用受污染的水而感染類鼻疽。
這種細菌在人與人之間的傳播非常罕見,但它可以通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 常見症狀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疼痛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和局部淋巴結腫大。
保護中心提醒公眾,尤其是慢性病患者等高危人群,避免在暴風雨過後接觸土壤或泥水,預防類鼻疽細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