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與香港大學就深水埗一宗類鼻疽病例進行調查,收集超過400 該地區的環境樣本,38 類鼻疽伯克霍爾德氏菌呈陽性,其中 34服務水庫土壤樣本懷疑是傳染源,但細菌傳播途徑不明。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科主任醫師歐嘉榮今日在簡報會上表示,截至昨日,香港已記錄的 34 人感染類鼻疽病例, 病例出現在 8 月之後,其中 20 病人居住在深水埗,大部分為長者或患有慢性病的人士。
初步流行病學調查顯示,上述20患者行踪、飲食、有使用的物品沒有共同點,半數以上的患者大部分時間在家,很少外出。 當局和香港大學團隊隨後在該地區展開了大規模環境調查,以尋找患者的感染源。
團隊從患者的住所和他居住的大樓、為大樓供水的五個配水庫以及附近的站點收集數據471 環境樣本和 32 樣本被發現對類鼻疽伯克霍爾德菌呈陽性。 在這些陽性樣本中,兩個取自患者家中的軟管和花瓶,四個取自白田村第 10 期工地,其餘 11取自服務水庫。 土壤拾取。
區家榮說,6份陽性服務水庫土壤樣本經細菌培養後發現有類鼻疽。 深水埗隊列病例的細菌基因非常相似,相信兩者有關聯,但患者的感染途徑和細菌傳播方式仍有待研究。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指出,團隊已檢查配水庫的食水樣本並沒有發現類鼻疽菌,認為飲用水安全,水質好,也達標。
他注意到配水池周圍有大約 20 個通風口,而且是估計是刮風下雨時,土壤中的類鼻疽細菌可能會通過通風口進入配水庫。 此外,由於全球暖化的影響,水管及蓄水池的溫度上升,導致飲用水中氯含量降低,這也可能使類鼻疽菌更容易存活。
袁國勇建議水務署在配水庫安裝高效空氣過濾器和紫外線消毒裝置,降低類鼻疽傳播風險。 他亦提醒深水埗區居民,每天第一次用水前,先將水排掉一分鐘,切勿飲用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