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法新社的一項調查預測,中國第二季度經濟增長預計將大幅增長,但分析人士表示,由於與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相比基數較低,週一的數據將出現誤導性誇大2022.
一年前,在突然封鎖、旅行限制和工廠關閉等限制措施成為常態的情況下,中國的經濟同比增長了 0.4%,這是近年來最低的季度數據之一。
今年,接受法新社採訪的一組13專家的平均預測顯示,4月至6月經濟增長了7.1%。
但國際金融研究所的 Gene Ma 表示,這個數字“由於基數較低而人為地偏高”。
去年同期尤其是上海的封鎖導致 13 萬人的金融資本完全關閉了兩個月。
環比增長數據,也將於週一發布,應該會更現實地描述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今年前三個月,同比增長 4.5%,反映出經濟復甦12 月零新冠政策突然結束後的經濟活動。
但是,某些行業的複蘇進程緩慢,似乎已經失去了動力。
-“不敢打開錢包”-
儘管疫情后重新開放,但就業市場低迷和對未來的普遍不確定性意味著消費者信心處於低位。
獨立辛里奇基金會的斯圖爾特·帕特森 (Stewart Paterson) 表示:“從度假旅行到購買汽車和房屋,宏觀經濟數據顯示中國人現在只是不敢過度花錢”。
根據官方數據,5 月份,五分之一的中國年輕人失業,這一紀錄可能會在周一公佈 6 月份數據時再次被打破。
需求低迷意味著企業正在猶豫是否要失業。評級機構穆迪 (Moody’s) 的經濟學家哈里·墨菲·克魯斯 (Harry Murphy Cruise) 表示,在擴大業務之前採取“觀望”態度。他說,封鎖和突然變化的政策轉變加劇了他們的猶豫。
“不幸的是……商業活動的複蘇需要更廣泛的需求的提升。 這種僵局使商業活動持續疲軟,”他補充道。
這反過來又引發了通貨緊縮和總體物價下跌的擔憂,這將進一步加劇中國的經濟困境。
上個月通脹持平,而生產者價格跌幅超出預期,進一步表明需求疲軟。
– 增長槓桿 –
增長是已經受到房地產行業危機的阻礙。
曾經是經濟背後的推動力,許多開發商現在正在為生存而戰,加劇了潛在買家的信心危機。
荷蘭合作銀行 (Rabobank) 的 Teeuwe Mevissen 指出,房屋購買量減少從邏輯上意味著家具等相關商品的支出減少,也意味著儲蓄率更高,所有這些都進一步壓低了經濟活動。
專家預測,與美國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上全球經濟低迷和全球通脹也將在過去幾個月對出口造成壓力。
這傳統上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槓桿。幾十年來一直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國家。
6 月份出口下降 12.4%,創三年來最大降幅
當局面臨越來越大的壓力,需要採取刺激措施,但除了幾次小幅降息和承諾採取行動外,北京方面幾乎沒有採取任何實質性行動。
政府設定了整個2023地區5.0%左右的增長目標。
法新社採訪的專家預計中國將增長今年經濟增長 5.3%,與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5.2% 的預測一致。
去年經濟增長 3.0%,遠低於 5.5% 的官方目標,也是最低的一年之一四十年的利率。
-法新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