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橐三問孔子
[昔日春秋之際,聖哲孔子遇袁家莊七齡神童項橐。傳承《三字經》所載:「昔仲尼,師項橐,古聖賢,尚勤學」,後人崇之為聖公。]
鴻鵠之姿,卓絕超羣


孔聖人親叩竹河崖,求教於年幼之項橐。面對長者求知,項氏對答如流,盡顯鴻鵠之姿。
三問驚聖,拜服不己
一問何以不戲,項氏以不徒而勞拒之;二問何不避車,以城車尊卑對之;三問天下可平,以物序平衡論之。孔子拜服,讚其為「後生可畏!」。
諸問難解,辯才無匹
孔子窮極思量,出題考較項氏。問無煙之火,對以螢火無煙;問無魚之水,應以井水無魚;問無石之山,答以土山無石;問無枝之樹,回以枯樹無枝。
何人無婦,緣由所在
孔子又問何人無婦,項氏答以仙人無婦;問何女無夫,答以玉女無夫。因縁所至,眾生平等,皆有緣法。
君臣父子,家庭倫理
聖人進而探問何為君臣,項氏以天為父,地為母,日為夫,月為婦。問何為表裡,應以外為表,內為裡。
陰陽綱紀,天地相去
孔子再詢陰陽綱紀,項氏答以九九還歸八十一,八九七十二乃陰陽之始終;天地相去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裏。
浮鳴冬青,哲理玄妙
最後,聖人問及鵝鴨何以浮,項氏以足方為因;鴻雁何以鳴,以頸長為故;松柏何以冬青,以心堅為解。孔子感慨:「吾昔問地,何必論天?」一時愕然。
後生可畏,勉勵學子
轉身告諸弟子:「後生可畏,不復志於學,焉知來者之不如也!」孔子讚嘆項氏之賢,勉勵後世學子勤於鑽研,方能進步神速。
問題 | 項橐回答 | 含義 |
---|---|---|
何以不戲 | 戲無益,衣破難縫,勞而無功 | 勿浪費時間於無益之舉 |
何不避車 | 城車之序,不得僭越 | 尊卑有序,不可僭越 |
天下可平 | 世有萬物,莫能盡平 | 順應自然,接納差異 |
何火無煙 | 螢火 | 微生物發光不生煙 |
何水無魚 | 井水 | 地下水源不產魚 |
何山無石 | 土山 | 土堆之類不屬山體 |
何樹無枝 | 枯樹 | 死木不生枝節 |
何人無婦 | 仙人 | 得道脱凡之人無塵緣 |
何女無夫 | 玉女 | 神異仙子不入紅塵 |
何為君子 | 賢 | 品德高尚之士 |
何為小人 | 愚 | 愚昧鄙陋之輩 |
何城無使 | 空城 | 空置城池無人戍守 |
何人無字 | 小兒 | 年幼未冠,尚未取字 |
何以浮 | 足方 | 腳蹼有助於浮力 |
何以鳴 | 頸長 | 頸部結構有利於發聲 |
何以冬青 | 心堅 | 耐寒堅韌,四季長青 |
項橐三難孔夫子:一位神童挑戰聖人
項橐三難孔夫子,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成語典故,出自《荀子·儒效》。故事講述神童項橐三次詰難聖人孔子,彰顯了項橐的早慧與孔子的謙遜。
一、孔子拜訪項橐
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3年),孔子聞名於諸侯,周遊列國尋求治國良策。途中聽聞魯國有一位神童,名為項橐,年僅七歲,便前往拜訪。
二、項橐拒絕相見
孔子派弟子子貢前往項橐家請求拜訪,沒想到項橐拒絕相見,並表示自己年幼無知,不配與聖人交談。
三、項橐三難孔夫子
孔子親自前往項橐家,項橐才勉為其難地接待。席間,項橐連續向孔子提出了三個問題,分別是:
問題 | 內容 |
---|---|
第一次詰難 | 「夫子至於是邦矣乎?」 |
第二次詰難 | 「子見夫幾何人矣?」 |
第三次詰難 | 「夫子以丘為必用乎?」 |
四、孔子謙虛應對
項橐的三個問題簡潔明瞭,卻暗含深意。對此,孔子並未動怒,而是虛心應對:
問題 | 孔子回答 |
---|---|
第一次詰難 | 「丘至於是邦矣。」 |
第二次詰難 | 「丘見之眾矣。」 |
第三次詰難 | 「由也為丘,必用鄙。」 |
五、項橐稱讚孔子
孔子虛懷若谷、不恥下問的態度令項橐十分欽佩,當場稱讚孔子「三問皆罷」。
六、後世影響
項橐三難孔夫子的故事流傳甚廣,影響深遠。它不僅反映了項橐的非凡才智,也彰顯了孔子的謙遜寬容。後人將「項橐三難」作為成語,比喻後輩挑戰前輩,或晚生超越前輩。
延伸閲讀…
項橐三難孔子
項橐三難孔子
總結
項橐三難孔夫子,表現了神童項橐的早慧與聖人孔子的謙遜。故事不僅是一段歷史典故,更藴含了教育、人生哲理,至今仍為後人所津津樂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