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燕:人與自然共存的城市鄰居
【前言】
北返繁衍的家燕,與城市生活息息相關。如何理解與牠們共處之道,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重要課題。
離巢歸返,築巢繁衍
入春之際,家燕們北返,循著本能回到熟悉的巢穴。如巢已佔,則在鄰近處覓築新巢。三、四月間為繁殖高峯,親鳥產卵育雛,四月末第一批幼鳥離巢,親鳥再產第二次孵育。


都市化的困境:築巢材料與食物來源受阻
然而,隨著都市化,適合築巢的樑柱、騎樓減少,加上光滑玻璃與磁磚難以附著泥土,築巢材料受限。同時,過度使用農藥或綠地不足,導致空中的昆蟲食物來源匱乏。因此,家燕在都市中數量鋭減。
南返過冬,部份族羣停留台灣
家燕屬候鳥,夏遷台灣繁衍,冬返南方度冬。台灣特殊氣候促使部份族羣只南遷至屏東,不再往南遷徙。
與人共處:民俗與衞生的爭議
燕巢構築在人類住處,傳統觀念視為福氣。但燕子排泄物造成的困擾,也引起反感。對策包括掛繩綁紙片或旗幟阻止築巢,或是在燕巢下反掛雨傘承接排泄物。
友善對待,日本經驗的啓示
日本石川縣積極保護家燕,設置展覽館,指導民眾打造燕巢設施,並設計友善家燕貼紙識別。反掛雨傘承接排泄物,也為台灣學習的榜樣。
結語:觀察入微,關懷生態
守護家燕,不僅攸關此物種的存續,更反映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智慧。從觀察家燕開始,省思人與環境的關係,身體力行保育生態。
台灣燕子:台灣的飛羽使者
台灣燕子(學名:Hirundo rustica gutturalis)是小型的候鳥,每年冬季從北半球飛來台灣度冬,是大家熟悉的嬌客。
形態特徵
台灣燕子體長約18-22公分,體重約15-20公克。其羽毛主要為藍黑色,腹部為白色。尾巴較長且呈深叉狀,尾羽上具有明顯的白色斑點。胸部下方有一條較寬的白色羽帶,耳羽也為白色。
分佈與棲息地
台灣燕子廣泛分佈在台灣全島,從低海拔到中海拔地區均可見到。牠們喜歡棲息在農田、草地、公園等開闊環境中,常利用電線桿、屋檐等高處作為築巢和棲息地點。
遷徙模式
台灣燕子屬於候鳥,每年春夏季會飛往北半球繁殖,冬季則飛來台灣度冬。牠們通常羣體遷徙,遷徙距離可達數千公里。在台灣的越冬期間,牠們會在覓食地和棲息地組成大型羣體,數量可達數千甚至上萬隻。
食性
台灣燕子主要以昆蟲為食,如蒼蠅、蚊子、小甲蟲等。牠們具有敏鋭的視覺,可以在飛行中精準捕捉獵物。牠們通常在低空高速飛行,以靈活的迴旋和俯衝動作覓食。
繁殖
台灣燕子在北半球繁殖,築巢於屋舍、穀倉等結構物中。牠們的巢是由泥土、草莖等材料建造的碗狀結構。每窩會產下3-7枚白色或淡褐色的卵。
文化意義
台灣燕子在台灣文化中具有重要的象徵意義。牠們被視為報喜鳥,其到來代表著春天的到臨和幸運的降臨。許多民間傳説和習俗都與台灣燕子有關,例如「燕子低飛天氣好」等。
保育現況
台灣燕子曾因農藥使用、棲地破壞等因素而數量鋭減。目前台灣燕子的保育工作主要集中在棲地保護、減少農藥使用和人工巢箱設置等方面。
延伸閲讀…
家燕滿人間
路上觀察學特輯07—飛來「燕」福簷下共居啾有感 – 台電月刊
以下為台灣燕子的特徵表格:
特徵 | 描述 |
---|---|
體長 | 18-22公分 |
體重 | 15-20公克 |
羽毛顏色 | 藍黑色腹部白色 |
尾羽 | 較長深叉狀白色斑點 |
胸部 | 白色羽帶 |
分佈 | 台灣全島 |
棲息地 | 農田草地公園 |
遷徙模式 | 候鳥春夏繁殖冬季度冬 |
食性 | 昆蟲 |
繁殖 | 北半球屋舍穀倉築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