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 | 描述 |
---|---|
三合佛寺的歷史 | 三合佛寺於18世紀中期建立,最初稱為「福成寺」。1895年乙未戰爭期間,寺廟遭到毀壞。戰後,寺廟由福建裔移民重建,並於1935年更名為「三合佛寺」。 |
三合佛寺的建築 | 三合佛寺由主殿、前殿、後殿、鐘樓和鼓樓等建築構成。主殿為三開間歇山式建築,屋頂鋪設燕尾脊,飾以精緻的龍紋和花鳥圖案。前殿和後殿均為單開間歇山式建築,屋頂鋪設單翹脊,裝飾較為簡潔。鐘樓和鼓樓則位於寺院兩側,為二層樓高的歇山式建築。 |
三合佛寺的主祀神 | 三合佛寺主祀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和藥師佛,合稱「三寶佛」。其中,釋迦牟尼佛為佛教創始人,阿彌陀佛為西方淨土的教主,藥師佛為東方淨琉璃世界的教主。 |
三合佛寺的地理位置 | 三合佛寺位於金山區的半山腰上,北臨金山老街,南接三界公廟。 |
三合佛寺的文化活動 | 三合佛寺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包括:唸佛法會、三寶佛法會、藥師佛法會、觀音法會、梁皇寶懺、盂蘭盆法會、地藏法會、水陸法會等。 |
三合佛寺的文化意義 | 三合佛寺不僅是一座歷史悠久、建築精美的佛教寺院,更是金山區重要的人文景點。寺廟供奉三寶佛,寄託了人們祈求平安、消災解厄的心願。此外,寺廟舉辦的文化活動也促進了地方文化發展,讓三合佛寺成為金山區的信仰與文化中心。 |
三合佛寺:見證歷史與信仰的千年古剎
三合佛寺,又稱「金粟寺」,位於中國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是一座擁有千年歷史的佛教寺廟。作為大理國時期的皇家寺院,三合佛寺不僅見證了大理國的興衰,也承載著當地白族人民的信仰和文化。
歷史沿革
三合佛寺始建於南詔時期,名為「金粟寺」。南詔滅亡後,大理國在10世紀建立,三合佛寺改名為「三合院」。在元朝期間,三合佛寺遭到破壞,但明朝初期得到重建。清朝光緒年間,三合佛寺再次得到修葺,並改名為「三合佛寺」。


建築特色
三合佛寺是一座典型的白族建築,以其精湛的木雕和壁畫而聞名。寺廟總體呈四合五天地院落佈局,共有三座大殿:正殿、後殿和側殿。
殿堂 | 特色 |
---|---|
正殿 | 供奉著三世佛,分別為過去佛迦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和未來佛彌勒佛。 |
後殿 | 供奉著觀音菩薩和十八羅漢。 |
側殿 | 供奉著韋馱菩薩和四大天王。 |
藝術寶藏
三合佛寺擁有豐富的藝術寶藏,包括木雕、壁畫和佛教造像。
木雕
三合佛寺的木雕技藝精湛,其中最著名的作品是正殿的「五彩天王像」。這尊木雕高約3米,雕刻精細,色彩鮮豔,充分展現了白族木雕的藝術成就。
壁畫
三合佛寺的壁畫也十分精美,主要描繪了佛教故事和民間傳説。壁畫色彩鮮豔,線條流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佛教造像
三合佛寺內保存著大量的佛教造像,其中包括石雕、銅鑄和泥塑。這些造像造型生動,表情豐富,反映了大理國時期的佛教藝術風格。
文化意義
三合佛寺不僅是一座宗教建築,更是大理白族文化的象徵。寺廟內舉辦的各種佛教活動和民俗慶典,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遊客。
佛教聖地
三合佛寺是大理白族人心中的佛教聖地。每年農曆二月八日,寺廟都會舉辦盛大的「浴佛節」慶典,吸引眾多信徒前來朝拜。
文化交流
三合佛寺是白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場所。寺廟內設有白族文化展示區,展示了白族的傳統服飾、音樂和舞蹈。
旅遊勝地
三合佛寺是雲南省著名的旅遊勝地。寺廟環境幽靜,建築雄偉,是遊客瞭解大理白族文化和歷史的必遊之地。
延伸閲讀…
三合佛寺
【三合佛寺】揭秘三合佛寺的興衰史:因「三武滅佛」而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