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脈絡


「文化大革命」,這場由毛澤東發起的政治運動,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分水嶺。
時間 | 事件 |
---|---|
1966年8月 | 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通過「十六條」,「文化大革命」全面發動 |
1966年5月 | 中共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五·一六通知」,開啟了「文化大革命」運動 |
1966年 | 上海紅衞兵在南京路上張貼大字報,拉開了「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
1966年 | 毛澤東錯誤估計了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認為黨中央出現了修正主義,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闢的危險 |
1960年代初 | 國家開始執行國民經濟第三個五年計畫 |
1950年代末 | 國家基本完成經濟調整任務 |
發動「文化大革命」的契機是由於毛澤東對黨和國家的政治狀況出現錯誤估計。他認為黨和國家面臨資本主義復闢的危險,因此需要採取斷然措施,發動廣大羣眾揭露黨和國家生活中的陰暗面,奪回所謂被走資派篡奪的權力。這場運動最初是由文化領域的批判引發的。
隨著「文化大革命」的全面發動,「左」的思潮佔據了主導地位,開啟了長達十年的內亂。此後,各地紅衞兵運動興起,大規模的羣眾鬥爭接踵而至,社會秩序混亂不堪。這場運動給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留下深刻的歷史傷痛。
1966年的風雲變幻
1966年,世界格局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歷史進程出現了重大轉折。從政治、經濟到文化,1966年見證了諸多里程碑事件。
政治動盪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 | 5月 | 中國政治、社會和經濟陷入大動亂 |
印度與巴基斯坦爆發第三次印巴戰爭 | 9月 | 兩國間的緊張局勢進一步加劇 |
法國總統戴高樂解散國民議會 | 12月 | 引發大規模街頭抗議,後稱「五月風暴」 |
經濟發展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日本經濟持續高速增長,進入「經濟奇蹟」時期 | 全年 | 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
美國通過「公平住房法案」,禁止在住房市場上的歧視 | 4月 | 促進美國少數族裔的住房權利 |
英國經濟陷入衰退,政府實施緊縮政策 | 7月 | 英國經濟面臨巨大的壓力 |
文化變革
事件 | 時間 | 影響 |
---|---|---|
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席捲中國 | 5月 | 中國文化遭受空前劫難 |
美國反文化運動興起,催生了披頭士、滾石等搖滾樂隊 | 全年 | 對西方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
南非頒布種族隔離政策,加劇社會隔閡 | 全年 | 南非進入黑暗的「種族隔離時代」 |
重大事件
- 3月8日:蘇聯發射月球探測器「月球10號」,成為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環繞月球的探測器。
- 5月26日:圭亞那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 10月4日:萊索托宣告獨立,成為英聯邦成員國。
- 12月19日:世界衞生組織宣佈根除天花。
總結
1966年是一個動盪和變革的年份,全球秩序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政治動盪、經濟發展、文化變革和重大事件交織在一起,塑造了現代世界的格局。從文化大革命到月球探測器,1966年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記。
延伸閲讀…
1966年
共和國的足跡——1966年:“文化大革命”十年內亂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