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司司長陳茂波在博客中表示,白銀債券的發行規模將從最初的30億元逐漸增加到現在的625億元,訂閱人數上升到近625 萬元 反映老年人逐漸接受銀行債券是一種安全可靠、收益穩定的投資選擇,這也符合政府推動普惠金融的方向。
他表示,銀行債券保證利率的提高不影響債券資金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政府嚴格遵守財政紀律,不通過發行債券支付政府經常性支出。
此外,陳茂波指出,外部經濟和金融市場的風險增加,是香港穩定整體的最根本途徑。經濟形勢是要有效控制疫情。 只有進一步擴大新冠疫苗接種範圍,才能最大程度地恢復往返海外地區的出行,穩定經濟,重啟發展勢頭。
以下為九月財政司司長陳茂波 發表在博客上的文章:
昨天是中秋節,又是一個長周末假期,增添了一份輕鬆的節日氣氛市場氣氛。 在追月追秋之際,希望大家也做好防疫工作,保護好自己,保護好家人。
日前,我們公佈了新一批(第七批)白銀債券的申購結果及分配情況。 本期收到了破紀錄的近2910,000份符合條件的申請,大約比去年2016多%,總認購金額近150 1億港元。 約 65% 的申請者年齡介於 29 至 60 年之間old , 35% 結束 60, 最大的申請人是 150 歲。 由於認購反響熱烈,我們決定將最終發行金額上限提高至4501億元,比去年的發行規模增加50%。 分享和受益於香港金融市場的發展。 認購 10 手數或更少的合資格申請人將獲悉數分配,即約 68% 合資格申請人將獲已全部分配。
白銀債券於2021年迄今首次發行,發行規模較之初
有所增加十億逐漸增加到現在的69十億,訂閱人數也從更多70,000 至近 10 10,000 人,反映老年人逐漸認識到銀行債券是一種安全可靠、收益穩定的投資選擇,這是也符合我們推進普惠金融的方向。 銀行債券保證利率由最初的2%上調至目前的4%,反映每次確定銀行債券利率時,我們也密切關注外部利率和通脹的上升趨勢,以確保銀行債券可以真正造福老人。 益處。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銀行債券的保證利率上升,也不會影響債券資金的穩健性和可持續性。 債券基金本身不屬於財政儲備的一部分,也與其他政府賬戶分開處理。 因此,債券發行收入和利息成本與政府財政無關。 這種安排已經行之有效,也適用於通脹掛鉤債券。 對於通過發行綠色債券籌集的資金,對投資綠色基礎設施項目有明確規定。 香港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小型經濟體,資金自由進出,匯率必須保持穩定。 嚴格財政紀律,不發行債券支付政府經常性支出。
嚴守財政紀律,避免長期性和結構性超支,是維護公共財政安全穩定、確保政府有實力的關鍵應對潛在的經濟和金融基本面波動。 但放眼全球,國外許多主要經濟體的政府已經積累了高額債務,全球利率持續上升將加大其償債壓力; 而面對高昂的能源價格和不斷上升的通脹,一些政府選擇向民眾提供補貼,或者以其他方式控制價格,以緩解當地社會的壓力; 但與此同時,疲軟的經濟將減少稅收,這些經濟體的公共財政將陷入雙方承壓的困境。 事實上,外部經濟和金融市場面臨的風險進一步增加。
面對歐元區通脹率達到9.1%的歷史新高,歐洲央行近期加息0。75 pp,這是歷史上最大的單次漲幅。 至於美國方面,根據美聯儲官員的言論,市場普遍預期兩週後的利率會議將再次大幅加息0。75%,這將使美聯儲的基金利率在今年上調了 3%。
近期外部利率上升對本地利率的影響進一步顯現。 以港元1個月同業拆借利率為例,一般與按揭貸款利率掛鉤。 利率從年初的0.13%左右上升。 漲幅超過2%。 面對資金成本的上升,多家銀行相繼上調了房貸鎖定利率上限,勢必加重了業主的房貸負擔。 隨著美國累計加息幅度較大,當地銀行也可能調整存貸款利率,包括最優惠利率。 很多中小企業的銀行貸款都是按照這個利率來計算的,利息的增加會增加它們的經營壓力。
受局部疫情反复、金融環境趨緊、外部環境惡化等多項因素影響,近期樓市略有調整。 截至今年7月,住宅樓價比2021較9月高位下跌逾5%,今年前8個月成交量下跌近40%與去年同期相比。 再加上港股表現疲軟,將打擊市民的消費情緒,影響經濟氣氛。 儘管失業率逐漸回落,但不少行業和企業的經營仍面臨不小的壓力,不敢對今年中秋節的業務量抱有過高的期望。 在這種氛圍下,我們預計消費券會帶來週期性的經濟提振。 第二期消費券將於10第1個月發放,將注入超過450 1億元的消費力,希望能給零售和餐飲市場帶來新一輪的支持。
過去幾年,香港經濟受到疫情衝擊,經歷了幾次起起落落。 我們都明白,有效控制疫情是穩定經濟大局的最根本途徑。 當前的抗疫政策以科學循證為基礎,精準防控,以最小的社會經濟成本取得最大的抗疫效果。 誠然,如何防控疫情,同時便利出行、維護經濟,極具挑戰性,難以平衡,但本屆政府一直在朝著這個方向穩步推進。 只有共同努力,進一步擴大疫苗接種,我們才有更廣闊的空間,最大程度地恢復與海外國家的交流,穩定經濟,重啟發展動力。